一、结算演变与市场影响
工信部作为行业监管部门,主导网间结算标准的制定与调整。2014年1月起实施的结算新政显著降低了电信、联通向移动支付的语音及短信结算费:

二、技术创新推动结算效率
传统结算依赖人工对与周期化处理,效率低且易引发。近年来,技术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工具:
- 电讯盈科与COLT电信的实验证明,可将跨运营商结算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几分钟,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规则并实时记录不可篡改的交易数据49。
- 智能合约的应用进一步实现漫游场景的实时结算,用户使用他网服务时,合约自动采集数据并完成运营商、用户节点间的费用清算,大幅降低拖欠风险9。
三、结算矛盾与行业生态挑战
结算争议常衍生为市场垄断与资源争夺:
- 语音结算费从每分钟0.06元降至0.04元;
- 短信结算费从每条0.03元降至0.01元,信从0.10元降至0.05元1。
此次调整直接利好电信和联通,因其向移动支付的费用减少,净利润获得提升,同时为其4G补充资金。而移动虽面临语音收入压力,但因同期获得固网照作为补偿,整体影响可控1。
结算长期存在争议。2006年联通曾指责电信收取过高网间结算费导致其网吧业务,露了结算标准不透明引发的矛盾3。2010年电信被指通过“黑白名单”实施差别定:对联通、铁通等基础运营商结算高达100万元/G/月,而对广电等地域性仅收25万–42万元/G/月,加剧市场不公平竞争12。
- 资费调整受限:尽管结算费用下调,运营商未必同步降低用户资费。例如2014年调整后,用户通话资费未显著下降,因运营商需平衡与利润1。
- 套餐服务壁垒:运营商通过限制套餐降档(如要求用户到线下营业厅办理8号套餐)、捆绑合约期等手段变相维持收益,侵害消费者选择权614。
综上,通讯运营商结算既是维系行业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石,亦是利益博弈的心。需化公平性监管(如杜绝“黑白名单”),技术需深化与自动化应用,而用户权益保障则要求结算成本与终端资费的透明化联动1612。

- 骨干网资源失衡:电信因掌握全60%宽带用户及83%网间流量,在结算谈判中占据优势。弱势运营商(如铁通、广电)被迫通过“流量穿透”(向第三方购买低带宽再转接)降低成本,但遭电信严查清理,导致用户服务中断12。
- 际漫游结算复杂化:5G际漫游结算涉及多运营商、跨境传输及本地接入费用,需重新设计结算模型。现有方依赖TAP(Transferred Account Procedure)机制,但联盟合作与结算博弈仍是难点7。
四、用户侧影响与隐性成本
结算成本间接传导至消费者端:
通讯运营商结算体系是电信行业运营的心机制之一,主要解决不同间因用户跨网通信产生的费用分摊问题。其心形式为网间结算,即当用户使用非本网运营商服务时(如移动用户拨打联通用户),主叫方运营商需向被叫方运营商支付资源使用费用1310。这一机制保障了通信的互联互通,但结算规则与标准直接牵动运营商利润格局与市场竞争态势。
相关问答
文章来源:
用户投稿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