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自然害下的监测与应急联动
- 击故障防控
岳阳幕阜山监测站因击导致供电中断后,通过实时监测系统锁定击过电压故障点,并启动与铁塔的应急协作机制。双方在24小时内完成抢修,同时提出防改造措施:对高风险站点升级避针、接地系统,并为关键设备加装高性能电源保护模块1。 - 雨洪涝
广西遭遇降雨时,内涝导致南宁超3.3万户停电。电力部门依托实时监测数据分级调度抢修资源,优先恢复主干线路供电。同步结合移动油机发电、临时光缆布放,48小时内复电率超70%。该例凸显了跨部门(电力、通信)协同对缩短停电时长的重要性2。
二、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应用深化
- 光缆状态实时管理
佛山广电通过部署光纤监测系统,实现两大功能:
- 预防性维护:动态监测备用纤芯性能,识别传输劣化趋势,提前排除隐患;
- 故障快速定位:定位断点位置,为抢修提供坐标数据,缩短30%以上的维修耗时3。
- 无人机与红外协同巡检
- 华北电力大学团队开发的无人机AI巡检平台,结合红外热成像云台摄像机,7×24小时监测电缆接头、绝缘子等关键部件温度异常。
- 在山区场景中,太阳能供电与4G无线传输克服了偏远地带供电难题,实现15天超长待机,大幅替代高风险人工巡检5。
三、应急机制与基础设施升级
- 预标准化与物资保障
怀远县供电制定分级停电流程,明确故障处置时限。例如,褚集变电站在计划停电检修前,通过GIS平台预判影响范围(如洄中村台区),并提前调配发电机等应急物资[[4]9。 - 配电自动化改造
天府新区在迎峰度夏前对籍田街道6条10千伏线路实施综合改造,安装16台一二次融合开关。该设备可在故障发生时自动分段闸,隔离受损线路,保障非故障区持续供电10。
四、极端天气中的韧性提升实践
- 冻雨害应对
山西垣曲县因冻雨导致全县停电后,通过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定位断点,并采用"人工+机械"方式抢修高塔。12小时内恢复3条主干线路供电,剩余线路通过临时迂回供电缓解生需求11。 - 防汛多部门协作
开封市政部门在雨期间联动电力企业,对排水泵站实施"双回路电源切换"技术。当魏都路泵站主电源故障时,备用电路10分钟内启用,确保城市排涝系统不间断运行12。
未来方向:数据驱动与跨域协同
当前运营监测体系正从单点防控向全域协同演进:

通过上述技术迭代与机制优化,运营监测已成为电网抵御停电风险的心防线,推动电力系统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防御。

.png)
当前电力系统中,运营监测技术在应对线路停电中发挥着心作用。通过整合实时监控、智能诊断和快速机制,电力部门能显著提升电网韧性。以下是关键实践与技术方向:
.png)

相关问答
文章来源:
用户投稿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