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流量资费降至历史低位,降空间几近触底
当前运营商大流量套餐已接近成本红线,最便宜的1G流量单跌破0.1元,部分低套餐叠加省补贴后甚至出现“1G不到1分”的极端格1。尽管用户期待进一步降,但运营商面临三大压力:

- 结算成本激增:用户异地使用流量导致归属地运营商需向服务地支付结算费,迫使低套餐大量转为“省内流量”规避成本1;
- 承载能力受限:电信曾因某运营商用户大量占用他网资源却未分摊成本,实施限速措施,引发用户体验争议1;
- 套餐结构非标准化:多数低套餐为省市自行叠加的“非正规套餐”,官网主推套餐仍以高少流量方为主,降动力不足1。
二、用户对降“无感”,运营商陷入服务信任危机
尽管十年间流量费降幅超95%、宽带费降70%,部分宽带甚至免费,但用户满意度未同步提升2。心矛盾在于:

- 5G消息商用:2025年三大运营商推出按流量计费的5G消息服务,突破传统短信长度限制,支持支付、群聊、富媒体交互,资费显著低于短信及微信4;
- eSIM业务重启:停办两年后,运营商计划2025年下半年全面放开eSIM业务,降低用户转网门槛及设备成本5;
- 低成本终端普及:运营商通过高额补贴抛售定制手机,部分机型补贴后格腰斩(如899元机型降至455元),间接降低用户入网门槛12。
四、行业阵痛:降薪与通缩倒逼结构性调整
低竞争加剧运营商经营压力:

- 人力成本压缩:某运营商非营销岗员工薪资普降20%,归因为“人工成本紧张”3;
- 结构性通缩传导:2025年消费疲软导致商品滞销,企业被迫降去库存,通信行业亦受波及8;
- 干预受限:尽管“补”延续至2025年底,但通信领域未被纳入新一轮家电、汽车等高补贴品类[[6]8。

- 心理落差:老用户发现新套餐更便宜后,反而对既往高消费产生被欺感[[2]13;
- 降档壁垒:套餐升档仅需验证码,降档却需专员回电、线下办理甚至遭遇“不降反升”,流程冗长且侵消费者选择权[[7][9][10]11;
- 话术诱导:推销高套餐时模糊优惠期限,隐瞒自动续约条款,用户被动承担升档成本[[11]13。
三、技术迭代替代传统降,5G与eSIM成新突破口
运营商转向技术升级以变相降低使用成本:
根据搜索结果中运营商降相关动态,综合整理心信息如下:
相关问答
文章来源:
用户投稿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