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谷线运营与服务特
1. 创新运营模式
平谷线采用灵活交路+快慢车混跑的设计,设置三种运营交路:
平谷线通过智能化调度、跨域协同及高效服务,重塑京津冀通勤格局,为区域一体化提供心支撑。

- 中心城-城市副中心交路:最快9分钟通达副中心心区6。
- 中心城-北三县交路:燕郊至东大桥仅需32分钟,高峰期开行大站快车,减少通勤时间614。
- 中心城-平谷区交路:平谷至东大桥约55分钟,通过快车实现远郊高效连接6。
高峰时段最小行车间隔为2分44秒,初期全日客流量预计达56.2万人次,其中燕郊进城客流占43%6。
2. 线路技术优势
- 心枢纽:设东大桥站(CD)、副中心站(行政办公区)、燕郊站(北三县)三大枢纽,配套5处P+R停车场,化地面交通衔接67。
- 河北段覆盖:燕郊设神威大街站、潮白大街站等4座地下站,齐心庄为高架站,服务通勤1610。
- 平谷段特:马坊站、马昌营站采用玻璃幕墙高架设计,平谷站为地下站(长490米),预留综合开发空间612。
4. 经济效益
- 缓解交通压力:分流京通快速路及6号线、八通线超荷客流,日均减少燕郊私家车出行约8.2万人次6。
- 区域协同发展:首条横跨京冀的城市轨道交通,推动京津冀资源共享,加速平谷、三河融入首都都市圈1216。
- 旅游与经济带动:连接平谷金海湖、松峪等景区,漫游专线接驳促进全域旅游发展8。
5. 技术细节与未来拓展
- 高速运行:采用市域D型车(8节编组),时速160公里,为普通的2倍,提升长距离出行效率26。
- 站点布局优化:全线21座车站(地下站18座、高架站3座),站间距差异化设计(如平谷段马坊-马昌营站距达10.3公里),兼顾效率与覆盖616。
- 多网融合:与12条轨道交通线路换乘(如1号线、10号线、17号线),并衔接2条城际铁路,实现“四网融合”612。
3. 站点服务与接驳
以下是关于平谷线运营的整理文章:
相关问答
文章来源:
用户投稿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